政讯通中心

欢迎访问打假内参!
当前所在:首页 > 维权常识 > 全民减糖时代如何科学减出健康

全民减糖时代如何科学减出健康

发布时间:2022-04-30 04:47:47 作者:佚名 来源: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

  “随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,减糖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共识,也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重要趋势。”4月22日,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年五道口食品沙龙•“三减”之减糖高层研讨会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指出,“健康中国”战略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,“三减(减糖、减油、减盐)”是基于安全与健康的具体措施,既是食品安全的深化和提升,也是加强对影响健康因素的有效管控,更是在食品消费领域落实“健康中国”战略的重要抓手。

   

  积极落实“三减三健”行动

   

 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指出,从2016年开始,我国政府开展“三减三健”行动,实施“减盐、减油、减糖,健康口腔、健康体重、健康骨骼”专项行动,2019年提出“合理膳食行动”,2021年完善了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,这些举措都是对大众健康的保护。

   

  世界卫生组织(WHO)建议,控制和减少膳食中糖的摄入量,推荐在整个生命周期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膳食能量的10%以下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16)》建议,中国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,最好控制在25g以下。

   

  医学研究表明,糖摄入多与肥胖、龋齿、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。近20年,我国人均每天食糖消耗量从16g增至35g。同时,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,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,6—17岁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%和10.4%。

   

  张永建强调,在影响人体健康的诸多要素中,食品对健康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,糖、油、盐过量摄入对健康造成的损害不仅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共识,并有大量案例予以证实。因此,减少糖、油、盐的过量摄入是减少疾病风险、提高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。

   

  应采取正确方法减糖

   

  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》规定,对“无或不含糖”的声称标准是≤0.5g/100g(固体)或100mL(液体)。消费者选购食品时,可以根据包装上的营养标签判断是不是“无或不含糖”的产品。

   

  据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石文惠研究员介绍,添加糖是指人工加入到食品中的糖类,具有甜味特征,包括单糖和双糖,常见的有蔗糖、果糖和葡萄糖等,而日常生活中的白砂糖、棉白糖、冰糖和红糖都是蔗糖。她特别强调,人们应科学识别添加糖,采取正确方法减糖。例如,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控制添加糖摄入量,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,婴幼儿食品无需添加糖,减少食用高糖类包装食品,食物烹饪过程少加糖,外出就餐巧点菜,用白开水替代饮料等。

   

 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、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段盛林表示,主食是导致血糖高的主要因素之一,人们通过摄入低GI(血糖生成指数)食品和全谷物食物就可以较好地控糖。

   

  科学看待代糖产品

   

  杨月欣认为,在落实减糖的措施中,要科学认知糖,正确看待代糖产品。尽管减糖已是大势所趋,但不能一刀切。

   

  她进一步分析说,糖具有双面性,要避免不必要、过量的糖摄入。人类对甜味的渴望无法消失,可以用能够提供甜味的代糖代替。甜味剂是一类具有较高甜度的物质,可以满足人们对甜味的需求,也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人群带来了便利。代糖物质在我国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,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以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和国家卫健委发布通告文件的要求为准。

   

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室副主任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海琴表示,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,需要经过系统的风险评估和相应的论证,以确保消费者的安全。我国批准使用的代糖产品都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,迄今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约有20种,包括阿斯巴甜、安赛蜜、糖精、甜蜜素、三氯蔗糖、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等,都拥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。

   

 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副主任、主任医师陈伟表示,很多人爱吃糖,因为糖能带来安全感和快乐感。目前,市场上的代糖食品,无论是天然还是人工合成产品,含较低能量或者基本不含能量,只要是在国家审批的添加剂名单内,并符合添加量要求,都应该是安全的。

   

  代糖产品除了能减少精制糖的摄入外,还能产生一些健康益处。例如,与摄入同等量蔗糖相比,能减少龋齿的发生、延缓生活质量降低、调节肠道菌群等。虽然有研究显示使用代糖制作的无糖食品,如果超量食用可能对身体有负担,但从总体上看,在同等条件下摄入无糖饮料比含糖饮料更有益健康。

   

  减糖食品市场潜力巨大

   

 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发布的《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》显示,2020年,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117.8亿元,较2014年翻了7倍。预计到2025年,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增至227.4亿元,5年内实现规模翻番。由此可见,减糖食品市场潜力巨大。

   

  张永建指出,积极落实“三减”既是食品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,也是积极践行“健康中国”行动的应有要义。同时,“三减”也为食品企业打开了另一扇发展之门,提供了新发展机遇。

   

  近些年,很多食品科研机构和企业以“三减”为指引,以科技创新为支撑,积极研发新原料、新配方、新工艺和新产品。例如,针对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庞大和快速增长的现状,不少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研发低GI食品和代糖产品,满足这一特定群体的健康需求,使减糖能够真正实现落地,不仅获得了社会效益,也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
   

  “减糖与代糖不仅是一种时尚,也是食品行业科技进步的体现。”段盛林表示,近年来,科学技术对食品传统产业的渗透加快,采用新科技改善了食品品质,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。正是由于减糖食品研发的科技进步,积极推动了甜味剂的持续迭代,非糖类甜味剂安全性不断提升,健康风险不断下降,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多种食品之中。

  
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guangzhou315.cn/show-39-24165-1.html
[免责声明]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,仅供学习交流使用,不构成商业目的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
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,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。打假内参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本网部分转载文章、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,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。
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| 政讯通-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
打假内参 dajianc.org.cn 版权所有。
联系电话:010-56019387、010-80440269、010-69945235
监督电话:15010596982,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10-57028685
第一办公区:北京市西城区敬胜胡同甲3号东侧;第二办公区: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
邮箱: qgsndy@163.com 客服QQ : 2909421493 通联QQ : 213552413